× 快速导航
小烛光动态
分类
微信扫墓,不情绪化地先主为主,不妨换位思考看看为什么这么多人用
发布日期:2023-03-20 13:27:36

  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手段,扫墓需要亲力而为,然而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,不少人难以回到家乡去给亲人扫墓。不论是“代客扫墓”,还是“微信扫墓”,急剧的社会变迁,让传统的扫墓有了更多的渠道。面对“微信扫墓”这一新生事物,我们不能情绪化地先入为主,而是要多一些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。

  在物质生活渐以丰盈的当下,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与渴望,得到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。正是因为人们的情感诉求越来越强烈与迫切,清明节的意义和价值才进一步凸显。

  作为一种民俗活动,扫墓祭祀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精神洗礼。在生者与死者共处的空间里,人们除了缅怀逝者,更应该追思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。在我们的价值排序中,家庭、亲情应该放在什么位置?在过去的日子里,你是否留下有价值、有亮点的记忆?在未来的生活里,我们应该怎样活得更加有意义?只有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,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,更好地“人生出彩”,更好地价值实现。

  在理想的图景里,清明祭扫理应“亲自上阵”。可是,对于那些在外地打拼的人们来说,返乡祭扫成为一种“有心无力”的尴尬现实。尽管不能到亲人的墓前亲自祭扫,“微信扫墓”也依然进行了情感表达。这样的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,未尝不能起到精神洗礼的作用。

 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:“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,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。”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,既要坚守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,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重塑与更新,对“微信祭扫”等新生事物多一些包容和理解。如果强人所难,甚至对他人进行“道德绑架”,难免会导致一些人不堪重负。

  “想他人所想,急他人所急”的“微信祭扫”说到底也是一种“成人之美”。尊重他人、体谅他人、帮助他人的“成人之美”,赋予传统的民俗活动更多“时代感”,既切实地圆了一些难以“回乡祭扫”的游子的心愿,也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、更具有操作性。



200.png

小烛光·温暖温馨的纪念馆

[微信公众号:小烛光]

为故人创建一个纪念馆

点亮一盏小烛光

寄托一份思念情

感恩|缅怀|祈福|传承|弘扬

1-21062QA115313.png